|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长安村史 | 长安何家营村的古往今来

长安村史 | 长安何家营村的古往今来

关键词:何家营村,长安何家营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长安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hare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44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何家营是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辖内区的一个行政村,现有村民480户,1800余人,何姓居多。该村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驰名中外的鼓乐之乡。


何家营村地处古长安城(今西安市)至秦岭终南山南北中轴线(古称长安龙脉)的中点上,北去西安,南距秦岭各12公里。潏河从村北流过,西弥公路和何子公路在 村南交会,从古到今,这里都是水陆码头,咽喉要道。何家营倚塬、傍水、面川,塬曰神禾塬,史载:五代时后晋天福六年(公园941年)这里塬上长出一株神奇 的谷穗,蘖分九根,结穗十八,重达六斤,人称“九龙十八头”。神禾塬便由此而得名。

水曰潏水,是著名的“长安八水”之一。据宋代宋敏求的【长安县志】和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胜游、潏水】记载:潏水“深五六十尺,亦谓之沉河”。因经常泛滥成灾,秦时就有“北筑万里长城,南修五岭潏河”之 说。据【新唐书】记载:杜正伦入朝为相后,曾治理潏河,引水灌田,兴利除弊。潏河上有桥,在何家营村头,最早的桥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史料记载:明嘉靖 至清末曾三次重修,最后建成的石拱桥长三十二丈,宽一丈四尺有拱洞16个,桥上两侧有石雕栏杆,两端各置石狮,雕刻工艺十分精美。是潏河有史志记载的最大 桥梁。

川曰樊川,位于神禾塬和少陵塬之间,东南至西北走向,绵延二十余公里,东阔而西狭。潏河、皂河沿川而流。“其山水之清,松竹之秀,花芳草绿,云烟披靡,青楼巍巍,倚空而瞰山,洒然有江湖之趣焉,四时之间,春畦斗碧,夏云堆白,疏木爽秋,渔村雪晚,人之游者不知倦焉”。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樊川】。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汉代大将樊哙的封地,故称樊川。到了唐代,这里已经成为皇室贵族聚集之地。所谓:“离天尺五”的“城南韦杜”就居住在此。这里庄园别墅、官室宅邸,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是贵族官僚与文人雅士休闲逸居、游览观光的圣地。

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太子广平王李俶、汾阳王郭子仪率兵15万进军长安讨伐叛军,郭子仪的偏将何昌期就在现在潏河南岸的何家营村安营扎寨,人称“何将军营”后谐音“何家营”。当年九月,官军和叛军首领李归仁在何将军营以西两公里的香积寺展开激战,此战中,郭子仪巧布兵阵,前后夹击打败叛军,斩敌首6万,活捉2万,收复了失陷一年三个月的京师。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何昌期以其功勋卓著,官封“千牛卫上将军”,为京师长安的近卫军首领。

据【何氏家谱】记载和何昌期祖籍安徽庐江,后徙居广东阳山七拱,年轻骁勇,力大能制狂奔之牛,后随郭子仪南征北战,来到长安。将军晚年偃武修文,退居山林,在他驻军的何将军营附近斩塬辟地,栽种花木,修筑园林,建造宅第。且常与京都名士交游。诗人杜甫当年就住在离“何将军营”仅四华里的少陵原畔(今“杜公祠”遗址),与何将军多有往来,交谊甚笃。留下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游何氏山林五首】等著名诗篇。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当年“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的“何将军山林”已无迹可考,但唐之后的历代名家诗文中对“何将军山林”仍多有提及。北宋张礼在【游长安城南记】中说:“至韦曲,扣尧夫们,上逍遥公读书台,及所谓何将军山林而不见”。元代李好问在其【长安志图、樊川】中记述“在韦曲西,何将军山林也。”明代赵崡【游长安城南】载:“过申店,渡潏水, 何氏山林···      俱无所考。”可见,“何将军山林”虽早已“无所考”,但当年它的存在,而且在“何将军营”附近却是不容置疑的。唐贞元10年【公元n794年翰林院学士陆贽在【修庐江何氏家乘序】中说“昌期之子邕,以母赐长安以居。”可见何昌期的儿子当年也是居住在长安的。

何将军爱好广泛,谙熟音律。他退居山林后,召集因“安史之乱”流落民间的宫廷乐师,组织他们演奏宫廷宴乐,久而久之,唐代宫廷宴乐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何将军营”得以世代传承,直至今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何家营鼓乐”,也称“长安鼓乐”。

 

长安何家营村何家营鼓乐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手书乐谱【公元717年】

 

1952年,何家营鼓乐社老艺人何永贞保存的一本大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的手抄乐谱被前来西安考察的我国著名音乐专家杨荫浏先生发现(现存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经专家考证,认为从其乐谱字符、曲式结构和曲目可以看到唐宋音乐的元素和痕迹,认为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后来杨荫浏先生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借助这本乐谱,破解了南宋白石道人词谱和敦煌曲子之谜。 何家营的鼓乐属西安鼓乐三大流派之一的俗派,为吹奏乐与锣鼓乐有机结合的大型合奏乐,民间称“细乐”。其在演奏风格和特点上,即保留了宫廷音乐典雅清幽的特点又具有民间音乐古朴浑厚的风格,


 

鼓乐的演奏形式上分为行乐和座乐两种。行乐是行进中或者站立着演奏的,是由唐代的立部伎演变而来的,乐器配置比较简单,曲调多为单牌子散曲;座乐是是作者演奏的的,是由唐代的坐部伎发展而来的,乐器配置齐全,演奏曲目为多牌子的套曲,分为“六、尺、上、五”四个宫调,总称“四调座乐”。

鼓 乐的乐器分为旋律乐器和节奏乐器:旋律乐器有笛、笙、管、方匣子、双云锣五种,笛为主奏乐器,“众笙群和、以和笛声”。节奏乐器有六种鼓(即座鼓、战鼓、 乐鼓、独鼓、单面鼓、高把鼓):六种铙钹(即大铙、小铙、川铰、小钹、苏铙、苏铰);七种锣(即大锣、钩锣、马锣、供锣、小吊锣、单云锣、三星锣);另外 还有大小木梆、木鱼、摔子等二十余种。

鼓 乐谱全系手抄本,谱式属俗字谱,【也称半字谱】。乐曲有1000多首。从曲目看,有见于唐宋大曲的【小梁州】、【曲破】、【游声】、【后庭花】等也有见于 唐宋杂曲的【料峭】、【十八拍】等。更多的是宋元时期的宫调曲。另外还有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整理自己创作的【文王登殿】、【黄觉寺】、【普天乐】等。

何家营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一份极其重要的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宗教及音乐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有匈牙利、日本、奥 地利、意大利等国的专家学者前来学习和考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曾到何家营鼓乐社考察,中国音协后任主席李焕之曾为鼓乐社题词“隋唐遗音,历久不衰,长安鼓乐,青春常在。”我国著名学者夏承焘先生在他的著作【唐宋词论从】中称赞“长安鼓乐是解放以来发掘民族文化遗产上最大的业绩。”匈牙利音协主席沙波尔奇、班欣赏了何家营鼓乐社的演奏后说:“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交响乐。”英国著名学者鈡思第说:“英国人过去只知从日本的雅乐中研究中国音乐,现在已经把目光转向中国了。我在伦敦,就知道西安有个何家营鼓乐社”。美国华裔学者梁铭越教授欣赏了何家营鼓乐后说:“唐代音乐未亡,还保存在今日的长安。”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