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长安村史 | 长安区甘寨村历史

长安村史 | 长安区甘寨村历史

关键词:长安区甘寨村,西安甘寨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甘寨村
 
  天地万物,运行无常,河流山川,分布不均。江南水乡湖泊遍布,西北莽原枯燥少雨。而生活里缺乏什么,人们往往总念想什么,求之而不得,则借名号赋记之,以代表美好向往与期盼。地处少陵原上的长安区大兆街道办甘寨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实例。
甘寨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比较偏僻闭塞,交通不便,加之从古至今村里极少有人在外做官为宦,因此名不见经传,除本地人以外,鲜为外界所知。
  甘寨村西与东伍村为邻,东和常兴村做伴,南俯视甘堡子,北仰望三兆村。全村目前共有190户,近700口人,拥有耕地1087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陕西许多古老村寨一样,追溯甘寨村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迁,其中也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奇妙传说和生动有趣的故事。
村名的由来
  正如开篇所言,甘寨村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是完全名不副实的,甚至还名实相悖。因为顾名思义,甘寨村听起来应该是一个清流环绕,甘泉沁脾,丰沃滋润的理想生活栖息之地。但事实上因为处于坡原,雨量稀薄,自古以来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耕种庄稼更是毫无保障,基本靠天吃饭。作为明末清初少陵原上诞生繁衍的九九十八村寨之一,甘寨村所处位置最为困顿荒蛮,因此村子形成之初,人们发现这里水源匮乏,时常要为饮用水犯熬煎,所以才反其道而行之,给村子起了这个美好动听的名字,或聊以自慰,或自欺欺人。
“有女不嫁甘寨村”。解放前甘寨村只有稀稀拉拉四五十户、一百七八十号人,是周围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困村。因为没水,别村女子出嫁都绕道甘寨村,本村的姑娘更是宁愿远嫁他乡,也不愿与本村的小伙子成亲。有个笑话曾在当地民间长期流传,说甘寨村的人早晨起来没水洗脸,夫妻相互给对方脸上吐口唾沫一抹了事。这一方面可能是对甘寨村人的埋汰糟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甘寨村用水的稀缺艰难程度。
   由于地处坡原,水位深陷,往往打井打到百把十米还不见出水。历经千百年历史演变,直到解放前夕,甘寨村才总共只有4口水井,且经常断水没水。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这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靠下雨天接些雨水,用水窖水缸储存起来饮用。有时候老天爷长时间不下雨,人们就只好翻坡下坎,到几里路外的浐河里挑水吃。炎炎夏日,长途奔波,往往挑水时来回流的汗水,几乎和所挑的水量差不了多少。为了吃水,甘寨村人可谓受尽了艰难困苦。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甘寨村群众的吃水问题,他们组织群众打了两口深水井,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的吃水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区政府和区水利局再次无偿帮助甘寨村打了两眼200多米的深水井,并给家家装上了自来水管道,使他们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缺水吃的历史。当清冽甘甜的井水通过自来水管流进每家每户时,人们一边痛饮一边感慨地说:我们甘寨村终于不枉此名了。





姓氏的传说
甘寨村目前有刘、王、高三大姓,几乎各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几家零散别姓。其中姓张1户,姓姜两户,姓李1户。至于这些姓氏的来源,曾在村里担任多年党支部支书、现已76岁的刘恒友老人说,据祖上流传,甘寨村周围过去遍布着各个朝代王公贵族的陵墓,而那些陵墓大多安排有专人看护,久而久之,那些看墓人落地生根,聚集成群,最后自发形成了一个个村落,甘寨村即为其中之一。村人无疑大多应为古代守墓人的后裔。而村里王、刘、高三大姓氏,据说是他们祖上过去所看护的陵墓主人的姓氏,后被皇帝赐与同姓,从而一代代生息繁衍至今。
人文历史
   甘寨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发展滞落,加上信息闭塞,人们观念守旧,因此历史上并没有出现什么太有影响的人物。清朝末年王姓人家曾出过一个秀才,因为身份特殊,见了县令可以不下跪,很令周围人羡慕,村里人也曾长期因此在外村人面前引以为荣。同样因为贫困,村人大都相信神灵,将命运寄希望于神灵保佑,过去在村子南面,先后修有菩萨庙和关帝庙,在其周围还修有4个小佛堂。那两座古庙至今遗迹尚存,保持基本完好。每年初一、十五,村里的善男信女们还纷纷前往上香叩拜。
  作为村里的大户,王姓家族相对显赫,较富裕,祖上的祠堂也修得很是气派,现在虽已荒芜废弃,窗棂镂花,门楼气派,乃四合院式建筑,从遗存的庭院格局和断垣残壁上,仍可想象出其当年豪奢壮观的气势。
  据史料记载,甘寨村村北的田野上,过去曾经坐落着大大小小106座陵墓。分为大冢、二冢、三冢、四冢、野胡冢、行行冢、白仓冢、柳树冢、金钗冢、罗干冢等等。可惜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在解放后平整土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遭到了极大毁坏。特别是在五八年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更是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挖墓平坟的高潮。据刘恒友老人说,那时候村干部带领群众大干快上,直至年三十了还在地里平坟还田,从而导致许多有名有姓的墓冢已完全无迹可寻,不复存在。如今甘寨村村北的原畔上,只剩下六七座比较大的古冢,在原野上默默昭示着历史的斑驳风雨和悠远厚重。

沧桑巨变


  历史的车轮驶入改革开放的全新时代,甘寨村人也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大好契机。在这个艰难困苦长期追随的村落,虽然祖祖辈辈不辞艰辛,拼命劳作,但是生活却始终在水深火热之中游移徘徊。解放前村民除了种几亩难以维生的旱田薄地,其他时间不是出外给有钱人家打短工,就是去山里砍柴、烧木炭变卖,以此挣几个小钱以补贴家用。
解放后村里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陆续组织开发了一些小手工业。上世纪七十年代,甘寨村村民用麦秆编织草帽蔚然成风,由于做工精细耐用,曾经远近闻名。他们编织的草帽除了供应周边村寨外,还进入西安市场,甚至远销到周至、户县、三原等地。另外,村上还先后办过砖厂、服装厂、木器厂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甘寨村大部分人还在村南沟畔挖窑洞居住,那里不但潮湿阴暗,一到夏秋季节下大雨,雨水淤积倒灌不说,有时候还会发生滑坡塌方,居住环境存在一定危险。后来因为分田到户,发展副业,许多人家都逐渐富裕起来,于是在村里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村民们相继搬出窑洞,在村北平地上很快建立了一个新村。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甘寨村广大村民已基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村里“两委会”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开发工商业,发家致富。目前村里的耕地已大多用于出租种树,村民们或外出打工,或就地创业。近年来村里已先后兴办了50多家木器加工厂,主要加工床头、床架和办公桌椅等,几乎家家生意火爆。许多人家不但盖起了漂亮的楼房,还购买了大货车、小汽车。
如今的甘寨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村里高楼林立,道路宽阔,牛羊欢唱,机器轰鸣,家家富足安康,到处呈现一种安居乐业、蒸蒸而上的兴旺景象。富裕起来的甘寨村人的心里,天天像喝了蜂蜜水一样甘甜。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