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长安村史 | 斗门街道堰下张村历史

长安村史 | 斗门街道堰下张村历史

关键词:斗门街道,堰下张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内容摘要:堰下张村历史:相传东汉永建年间,村民的先人即在此居住。村子以在昆明池堰下而得名。古代昆明池围堰很高,因有一定高度才能将水导入汉城。雍正《陕西通志》载:‘凡汉城之水皆取于昆明池,昆明池之水自沈水及樊杜诸水,武帝皆堰壅入池。’此堰即堰下张村之堰。

   相传东汉永建年间,村民的先人即在此居住。村子以在昆明池堰下而得名。古代昆明池围堰很高,因有一定高度才能将水导入汉城。雍正《陕西通志》载:‘凡汉城之水皆取于昆明池,昆明池之水自沈水及樊杜诸水,武帝皆堰壅入池。’此堰即堰下张村之堰。
    昆明池毁于唐末,逐渐干涸变成低洼田地。
 
  该村隶属斗门街办管辖。北距马营0.5公里,东南1公里处和石匣相邻,西面500米处是沣河,东北和曹村相距约700米。
韦斗路擦身而过。
村子现有人口3067人,以种粮为住,有耕地3197亩。
村人多姓张,胡姓翟姓也不少。
解放前,村子分为东西两堡,当时村子四周地里,地水漫生,有人编了顺口溜‘玻璃罩地一片明,蛤蟆打更水围城’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地薄产少,生活窘迫,入不敷出。
解放后,成立了合作社,张生春成为第一任村长。
1964年冬社教开始,张生春因四不清问题被免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
据张生贵回忆,1965年村里每个劳动日工分仅为0.4元钱,每亩地打粮食不过200斤。1974年张生贵任书记,带头为村上购买链辊拖拉机,在全县当时都是最早的一批。同年村办纸箱厂成立,当年产值达30多万元,并且安排了30多人就业。
1974——1975年全村平整土地,将沟壕水壕填平,变为农田。后来的种子试验站在当时就是个大水壕。
1976年村里每个劳动日工分也仅为0.45元,每亩地产2——300斤。
1978年村子为安排知青建造了6间2层楼房。
1980年村子大戏楼落成。
1983年小麦亩产夺得600斤的产量,评为斗门地区第一名。
1984年村里施行包产到户。村子在1986年共有党员44名。
1999年张军军任村长,村里集资一部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捐资一部分投资150余万元,占地24亩,建成机场张村希望小学。
2003年新韦斗路贯通,方便了交通的同时也给张村带来了发展机遇。
2006年村里街道和1500米的出村路实施了水泥硬化。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2007年村子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重点村。
2008年村子人均收入达五千多元。
2009年村子评出四个孝顺媳妇。
 
堰下张村的苗木基地
    张村人较早的涉足了建筑行业。现在张村人搞运输收购粮食的有160多户人。村子还有近100家养猪户,其中存栏生猪50头以上的有七八户,十多头以上的有三四十户。如今村子为配合长安区总体规划,以韦斗路两边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为主要方向,现已建成约200多亩苗圃基地。

    堰下张村有一古寺,名曰洪觉古寺。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曾盛及一时,僧众千余人,后历经战火及自然毁坏,于雍正道光年间两次重新修葺.及文革中廊坊及佛像毁于一旦,仅存大殿两尊,九十年代十方信徒捐资再塑佛像十一尊,山门一座廊坊四间.寺内现住有一比丘尼,法号释性慧。

(来源:沣西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