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长安村史 | 庞留井村历史

长安村史 | 庞留井村历史

关键词:庞留井村历史,庞留井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内容摘要:庞留井村为原上九井十八寨之一。九井十八寨的井和寨都是村落。分别是大府井、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共九井和十八寨,有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其历史跨越240年。

惠王墓和庞留井
   只有三百人的庞留井村在少陵原上是个很小的自然村。但是就是这个不大的村子却有着值得让人称颂并且刮目相看的地方。
   其一,是因为这个村保留了一个传统,就是逢老人过世,全村各家各户都要为老人送葬,不管是临时打工的,在外工作的,特别是男人,都要请假回来。这已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当然,这个规矩缘起过去庞留井村户数少,老人过世抬埋的人很少,那时候道路不好,要是下个雨,加之墓穴大多在荒滩野岭,实在是件不容易之事。现在路较以前好很多倍,又都留有墓地,棺材车也是有轮子的,人出力很少,然而,这一传统风俗却保留了至今。这一点,让人感动。
   其二,偌大的少陵原上,明秦藩王墓就有十三座。加之汉墓唐墓及其他王侯将相的,古时有几百上千座,现在有名姓的还有封土的不足十余座,让人悲伤。只有在庞留井的明秦惠王及王妃墓前的石像石碑保存基本完好,不可谓不是无量功德一件。而最大的功臣就是庞留井的广大群众。说这个话是有原因的,因为已多次有人或以买或以保护石像为由,甚至还拿出文物部门的批示,有时甚至在即将拉走石像的瞬间,最终都是全村群众自发自觉的行动,集体拦截阻止才使文物没有被弄出村子。这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这种坚持坚守,让人感动。
  我就是抱着这一份崇敬,踏入庞留井村的。
  庞留井为原上九井十八寨之一。九井十八寨的井和寨都是村落。分别是大府井、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寨,有东伍村,南伍村, 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已不全)等,其历史跨越二百四十多年。北京有十三陵,然而在少陵塬上,也素有小十三陵之称。明初太祖洪武皇帝封次子朱樉为秦王,藩居西安,有明代“天下第一藩国”之誉。历代藩王及郡王宗室陵墓均在少陵原上星罗密布。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均发展为村庄。因此在塬上也有“九井十八寨”之称。
 
西安明十三陵明细表

1.朱樉        秦愍王     大府井村东北

2.朱尚炳    秦隐王     大府井村东北(东伍村)

3.朱志恒    秦僖王     大府井村东北

4.朱志均    秦怀王     大府井村东北   
5.朱志潔   秦康王     大府井村东北 

6.朱公锡    秦惠王     庞留府井村                                                

7.朱诚泳    秦简王     简王府井村
8.朱秉欆    秦昭王     大府井村

9.朱惟焯    秦定王     简王府井村

10.朱怀埢     秦宣王     三府井村

11.朱敬镕     秦靖王     三府井村

12.朱谊旐     秦敬王     三府井村

13.朱谊漶     三府井村敬王之亲弟,无封号

14.朱存枢    四府井村东北李自成攻破西安,朱存枢投降被俘。
  十四位藩王,十三座陵墓。  庞留井就是第六代秦惠王及王妃墓所在地。
  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惠王井,成为村落后,因在庞留村西,所以改为庞留井。
  村子现有人口310人,106户,一个小组。土地面积约530亩,可耕地450亩。已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现有经济作物有西瓜等,面积约六十亩。
  正东是庞留村相距1公里,西和高寨子距离1.5华里,南距少陵原半坡兴教寺4华里,北和南章曲相接约1公里。雁引路从村东5华里处穿过。
  村里以王、赵两姓为主。近年来有刘、白等个别几户。其中王姓占三分之二,赵占三分之一。据说王姓是由庞留村王堡子迁过来的;赵姓是由太乙宫西岔搬过来的。
  据村里的老人赵志西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有三四十户,100多一点人口。大部分人生活相当困苦,一些人担盐到南山给山民卖,回来贩黑麻纸到西安去卖,或者换回些日用品。村民赵志刚就用架子车拉着儿子一起到户县讨饭,那时那里生活要好些。
  还有一些手艺人,上鞋的有赵志刚担担子转村或者在章曲商店门前以补布鞋为生;有上皮鞋的赵志孝,还有在城里做皮鞋的王志孝。有做铜匠的,以做衣服扣子,手提箱锁、环扣、箱子的角子,铜碗铜壶为生的王耀杰、赵志西、王秉善三户。赵志西记得用铜板麻钱翻砂化水装模子倒出扣子主要给国民党部队做衣服用。有铁匠王俊凯,主要打造农具,镰刀铲子锄头等。
  这些手艺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取消了。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农会主任是王维岳,据说他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军官,后来投奔共产党,组织互助组,进初级社到高级社,思想先进,眼光远,农活技术好,后来还进过北京开会,见过毛泽东主席。当时的大队长是王云清。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还相当贫穷,特别在1962--64年间个别人家还有讨饭的。有些人到南山担柿子去西安曲江池附近去卖。农业社一个劳动日工分图0.08元,好时二三毛钱。七十年代末,有些人在家里生黄豆芽,推车出去卖,换些日用品或者卖了钱买零用的。偷偷地怕逮住,说是搞投机倒把,会被关到公社。到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之后,有了自留地。日子才逐步好转,真正变化大的是最近几年,村容村貌,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改观。村中原有一眼老井,自古村人吃水就靠它,1992年,村里在政府补贴下打了一眼深井,有了水塔,解决了自古用辘轳搅水排队打水的老方法,家家有了自来水,老井由于水位下降,逐步很少用了,到2005年填埋了。村中2006--2011年硬化了村主要道路和街道,东西五条,南北两条。村健身娱乐广场也在筹备建设当中。
   村子中间有一座一间房的无量庙,村东南角有老爷庙,有三间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拆除。大庙前有两棵大白杨树有一抱粗,后来伐掉了据说给火车做了枕木。村东西两边还各有一小庙。在老井旁有一涝池,占地大概有两亩,如今填了土只剩下不到原先一半大小。
  村南曾有一大一小两个冢,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平掉了。另一个据说是汉冢,在村东南500米处,后来被盗经有关部门判断遗留的器物为汉代文物。
  再就是紧挨村东的就是明藩王秦惠王和他的王妃墓。
 秦惠王朱公锡,秦康王朱志潔的嫡长子,英宗正统十一的(1446)被确立为世子,明英宗天顺二年继承王位,朱公锡在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病逝,他在位二十八年,享年大概50岁左右,惠王朱公锡(第六位秦王)墓,《咸宁县志、陵墓杨》之中积记载:“其葬康五墓,府志;妃王氏合葬。”陵墓区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为圆丘形封土。两座陵墓的底径分别为23米、19米;高约10米和9米;周长约60米和50米。左惠王右王妃。墓前有碑石两座,其中一个写“秦王之妃王氏合葬墓”,石碑高2.8米,宽1.19米,厚0.36米,另一个是碑额篆书的“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碑文略称:“太祖高后皇帝第二子愍五折圭受封为天下第一藩国。四传至康王,康王去逝英庙受册,命脉以五世子公锡代其位是为惠王。……在位二十八年,寿五焉而”。神道碑据说对应有一石碑,现在底座还埋在地下。当初在地表时,时常下雨座窝子积一滩水,小孩叫老鸦河,因为那里成了老鸦喝水的地方。
 秦惠王的神道两旁(神道的方向由南向北),一共有大型石雕16件,具体分别是:华表1对,身为8棱形,通高大约4.6米,顶部蹲天禄一对,高1.15,长1.37,现两只天禄都被盗。石虎一对,形态威猛形象逼真;石羊一对,双角盘屈,高1.32米,长1.67米,石麒麟1对,遍身麟甲,造型极为生动,高1.80米,长2.45米,石马2对,鞍架、羁绊、搭背、肚带、缠绳、笼头等雕工均极细致,纹理清晰。线条流畅,高1.73米,长2.23米,石人2对(一说一石人倒下被砸烂后被公社拉走;另一说埋在地下。),高2.62米,前期人世间武官,头戴六梁冠,身披博衣大袖袍,袍及内衣均束玉带,足登云头鞋,双手执圭。
   在明代秦诸藩王中,朱公锡比较贤明也有所作为。《明史·诸王列传》说:“惠王以贤闻”。好读书,著有《益斋集》。

   站在村口,望着秦惠王墓,心里有一种沧桑和感慨。庞留井村人为保护祖先留下的这点东西,几次全村出动拦阻,不愧为守墓人之后,让人钦佩让人敬,惠王泉下有知,可告慰矣。


 

庞留井村历史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