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长安村史 | 马王村的历史

长安村史 | 马王村的历史

关键词:长安村史,长安区马王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长安区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hare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49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马王镇马王村
     马王村位于长安区西北部,距城区25千米。西户铁路和310国道横贯镇境。处于镇政府以东,沣河老灵桥以西,古为西安到户县官马大道的交通要道,村子为周朝宗周之地,丰京故地,村南侧有一道不高的土岭叫马邬岭,又名眉邬岭,直通周至、眉县,相传是东汉时董卓修建由长安到眉邬宫的驰道.又称马邬岭。据1956年与张海坡出土,现存西安考古研究室的《唐龙州刺史郭恒墓志铭》唐代名马邬原,1994年出版《长安县地名志》马王镇条中记载:《陕西金石志》有马王村出土唐代墓志铭文,上书墓主是郿坞村人。那么唐代时此村应是郿坞村,后来由郿坞村谐音马王村.

 

【清嘉庆年间马王村图志】记载为:马王廒马王村、马王白家

 长安史鱼寨、花园村历史、马王村历史

【马王村城门楼】


遗存是以前的西门楼,两棵松树立在大门两旁,门楼上有一块牌匾,上面有“遥望岐阳”四个大字。为什么西门上书写“遥望岐阳”四字,  “岐山是周朝的发祥地,后来周朝在镐京定都,为了怀念家乡,这个门楼刚好就对着岐山的方向。”92岁的村民魏明德说,“遥望岐阳”就是告诉在这里建都的周朝人,不要忘了自己的老祖先,不能忘本。城墙是模拟西安的城墙建造的,而且在城墙的中心,也就是距离西门180米处,修建了一座钟楼,不过没有西安的钟楼高大,只有两层高。《长安百村》载,马王村的城墙修建于清同治六年,东西长约600米,南北长约300米,城墙底部厚8尺,顶宽5尺,高2.5丈,墙体以夯土铸成,每隔20丈用砖砌水道。女墙之上有城垛,垛上有炮眼,全部用砖砌成,城墙外还有城壕和涝池。城墙内部有南北、东西两条主街,过去,城内东南角有槐爷庙,庙内有古槐,西北角有三观庙,东北角有铁塔寺庙。如今,虽然城墙及古庙已经消失,但马王村在多次规划建设中,仍将老村的格局保留了下来。马王人将城墙内的部分称为大堡子,在大堡子东西两侧,还有白家堡和西堡子,这三个堡子是马王这个大行政村中的3个小自然村,传统上,这3个自然村又被分为5社,分别是南北门社、东门社、西门社、白家堡子、西堡子,这就形成了马王村传统中的3村5社格局。马王村党支部书记董万寿告诉记者,现在,马王村共有4065人,19个村民小组,4200多亩土地,是马王街道的第一大村。

4.【军事】   民国15年(1926年)4月,投靠北洋军阀的刘镇华率镇嵩军围困西安城八个月。此间,镇嵩军纵火焚烧长安小麦10万多亩,在长安各地任意派粮摊款,拉夫拉差,抢劫财物,调戏妇女。同年9月,冯玉祥誓师援陕,为夺沣河灵桥要道,与镇嵩军在长安马王村激战。11月下旬,冯部一个团将驻守马王村的歼之。
 
 
5.【贞节牌坊】在西门城楼外,还曾有一个很大的石砌贞节牌坊。文革时,牌坊被砸,巨大的石块被用来垫在马王火车站站台。牌坊旁还有石旗杆,也被砸毁。
  
 
6.【古石碑】村民董兴云的家中,保存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保存完好,字迹隽秀清晰,上书“承德郎董朝鼎之妻杨安人神道碑”,石碑刻于清同治元年。石碑高2米余,宽80公分,碑首与碑身分离,碑首刻盘龙纹,上刻“圣旨”两个大字,高1米余,宽85公分。神道碑是立在墓道上的石碑,明清时六品官的妻子可封安人。这块碑为何会在马王村西城门外?村民已经无人知晓了。“这通石碑本来位于村子西城门楼与石牌坊旁之间,碑上有碑亭。文革时,红卫兵将碑亭砸毁,把石碑推倒,于是趁夜将石碑运回家藏起来,这才使石碑得以保存下来。”
 
 
7.【马王董家】相传,村中董家在明朝从山西大槐树迁到咸阳段村,再从咸阳迁到马王村,有家谱记载,董姓来马王村已有十六代了。有记载,清代时,董姓族中有人在朝中做官。董颖夫的祖父名叫董孝顺,村中人称三老爷,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此外,董钊、董大椿、董志英都是村中的名人。董钊祖籍马王村,1901年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曾任国民党陆军第16军军长、第一军军长、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职,1988年在台湾病逝。村中人引以为豪的“二董”,指的是董大椿和董志英。董大椿年轻时投入赵寿山的队伍,后来经介绍入党,先后参加过中条山、娘子关等抗日战役,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队伍中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前夕被捕,饱受酷刑,未暴露党的机密,解放后在西安市政府工作。董志英受董大椿的影响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曾任长安县委副书记

 

5.【木父丙祖辛鼎】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铭文为“木父丙祖辛”5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6.【 鼎】197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鼎为圆口深腹,双耳为绹索状立于口上,足上部稍粗,下端略细,口沿下有一周饕餮纹,分为6组,三足上部为兽面纹,其下有二道弦纹。通高74厘米,口径55厘米,壁上铭文为“载作宝鼎子子孙孙永用”10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7.【男鼎】1967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侈口,双直耳,扁平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一周和弦文一道,高38厘米,口径38.57厘米,铭文为“(许)男作成姜(桓)母(媵)(尊)鼑(鼎)子子孙孙永宝用”17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8.【衛作小仲姜氏鼎】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懿王世器物。敞口,浅腹、附耳、兽足,通高22厘米,口径31.5厘米,铭文为“衛乍(作)文考小中(仲)姜氏盂鼎,衛其萬年子子孙孙永宝用”21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9、【是簋甲、乙二器】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圈足、有盖、附耳、盖顶饰蟠龙纹,带盖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盖底铭同,铭文为“隹(唯)十月,是(娄)乍(作)文考宝(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乙簋铭文与甲簋同,此2簋铭均铸于器、盖,铭文亦相同。
 
10.【 爵】196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铭文“”1字。
      
11.【 父乙爵】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父乙”。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2.【溓姬爵】196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溓姬乍(作)彝”4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13.【父戊觶】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父戊”2字。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4.【 父乙尊】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父乙”2字,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5.【父丁卣】 1967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父丁”4字。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6.【壶甲、乙2器】1967年,与男鼎、罐、夔纹鼎、弦纹鼎同一窖穴出土于马王镇马王村。此2器为方形,扁身、鼓腹、兽衔环耳,盖上饰重环纹和夔纹,腹饰饕餮纹,甲器高59厘米,乙器高58.5厘米,口径20.3厘米,为西周晚期器物,两器口内有铭文“”字。现藏西安文管会。
    
 17.【伯百父瑩】1961的10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铭文“白(伯)父乍(作)孟姬(媵)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18.【姬母匜】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铭文“姞母乍(作)旅(匜)。”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19.【盂】1967年7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侈口、深腹、圈足、双附耳,腹部饰环带纹,口沿下及圈足各有夔龙纹一道,高42厘米,口径55.5厘米。铭文“隹(唯)正月初吉,君才(在),既(即)宫,命吏(使)于述(遂)土、諆,各(姒)司寮女寮奚,选(華)。天君吏(使)吏(使)(沫)。敢对(扬),用乍(作)文且(祖)己公(尊)盂,其永宝用。”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20.【耒罐】 1967年,与壶等6件铜器同出于马王村,西周晚期器物,圆形、侈口、鼓腹、平底,肩部和腹部各饰双钩齿纹一周,腹下部饰垂线纹一周,各部纹间均饰宽带纹,口沿有一“耒”字,高28厘米,口径14.8厘米,腰围82.5厘米。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21.【 觯】 1967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铭文不识。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2.【本村英烈】董世英(1915~1949年)男,马王镇马王村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西北军区警卫一团排长。1949年8月在西安市二府街因公牺牲。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